专业人物

专业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人物

贺灿飞院长

发布时间:2018-07-22

编者按:走过120年的风雨历程,今天的北京大学正在为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院系和学科结构调整与优化。院系,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也是产出新知识、新思想和前沿科技的基础。

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院长访谈”,邀请北大多位院系掌门人畅谈院系建设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简笔勾画北京大学“双一流”创建征程,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大各个学科的发展。

着眼国际前沿 培养新时代人才——访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

九点的阳光透过窗户,在房间内的几盆竹子上洒下斑驳的投影,扑面而来的绿意为已经浮现出燥热的空气平添了几分清凉。现年45岁的贺灿飞早已坐在电脑前进行工作,听到记者敲门的声音,他起身亲切地招呼我们坐下。

2003年贺灿飞从美国学成归来,2015年开始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到现在他在北大已经待了整整15年。这15年中,他一步一步走下来,对北大人的君子之风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研究者因学术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是常有的事,但贺灿飞来了北大之后感受到的却是前辈对后辈的悉心提携、同侪彼此互帮互助、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自由与包容在这片土地上歌唱。

贺灿飞出国交流时留影

城环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城环学院的未来,在贺灿飞的娓娓道来中,犹如一幅精彩的画卷,徐徐铺开。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院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核心力量,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市与环境学院培养起了一支小而精的教师队伍,着重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智库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城环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学科研人员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其中,大部分教师在国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具有很高的科研素质、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队伍素质有力地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为了搞好教学,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学院全部教授甚至院士都开设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环境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现已年近七十,每天朝七晚九,准时给学生上课,即使是在飞机上都不忘给学生批改论文。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招生,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李本纲亲自担任班主任,经常带着学生爬山、聚餐……

另外,为了全面提升本科生培养能力,学院还积极推动本科教材建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合作,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出版教材。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踏实工作更重要,因为我们实际上还是在打基础阶段……我们现在把‘守成’部分做好,就当前来说,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贺灿飞语重心长地说道。“守成”,除了守住优秀科研人才,更要守住学生。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立身之本。坚持课堂学习与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相结合,只是城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之一。66年人才培养的经验、特殊的学科特色为城环带来了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出真知。”贺灿飞去年就和一批教授带着60多名城环学生到山东等地考察。在那里,课堂理论和规划实践被紧密结合了起来。学生得以亲身体验、应用知识,国土规划、多规合一、占补平衡、政府权责划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些所见所想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城乡环境,也让我们立志扎根土地,与时俱进。”城环2014级本科生申子靖这样感慨。

城环师生在社会实践

为了提高学院国际化水平,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鼓励优秀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交流学习,同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国际野外实习课程,让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贺灿飞介绍道,今年暑假,城环又有一批学生即将去日本学习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管理。

多年来,城环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比如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硕士生上官淮亮,专业是生态学的他却选择去湖北省基层任职。“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扎根乡土,去做出一些改变,能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了给我们的后辈留下一片绿水青山而不懈奋斗。” 上官淮亮说。

新时代需要复合型优秀人才,在地理、环境、生态、城市等领域引领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院多学科交叉优势,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致力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动小班教学,鼓励高年级学生选修研究生课程。

学院还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继续搞好拔尖人才计划,深度推进个性化培养,鼓励本科生自行组建科研团队,采取学校、学院、导师三方资助相结合的办法,扩大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拔尖创新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将学术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术特色。

2017年11月,北京大学刚召开地理学科建立65周年庆祝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城市与环境学院形成了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平台。近年来更是接连发力。

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和生态学分别被评为A+和A。从2011年到2017年,城环承担了近400项课题研究,总经费超过4亿元,包括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近10年,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900多篇,其中在Nature发表6篇、Nature子刊发表十多篇、Science发表一篇、PNAS发表十多篇。

“北大的地理、环境与生态学科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贺灿飞说。近年来,随着雾霾、暴雪、高温等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环的师生们建立起了全球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和数据库,可以科学评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另外,他们还发现了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发现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反馈机制,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

城环建院10周年地理学发展论坛

城环的师生们完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山东省国土规划,参与国家战略性区域的空间规划等,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生态循环的前提下的资源充分利用。

“北大地理学发展和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全国地理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几代地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前,北大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城环学院也要‘力争上游’。”贺灿飞说。

当前,学院还有一些需要努力的地方,尤其是在国际化水平上。学院急需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情怀的领导型、创新性、组织型教学科研人才。学院将进一步引进在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全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以及区域环境及其健康效应领域中的全球优秀人才,发挥北京大学的平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球积极寻找能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方案的复合型人才。

贺灿飞办公室放着一双运动鞋,他闲下来会穿上它去跑跑步。角落里还有几盆绿植,低调,却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其中有一盆绿油油的迷你富贵竹,陪伴着贺灿飞度过了北大15年的时光。和这盆竹子一样,他不仅在学术道路上常青,而且迸发出愈发旺盛的活力。

和贺灿飞一样,城环的脚步从未停下,城环也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活力。(文/新闻网记者 吴铮 于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