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走近黄河,认识黄河——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与黄河思政实践
发布时间:2021-07-24野外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综合性是自然地理学最显著的特点。2021年7月5日-14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暨黄河思政实践团在蒙吉军、王红亚、许学工和谭卓立老师的带领下,赴黄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专业实习考察及思政实践教育。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目的是在之前地貌、土壤、植被实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实习,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通过黄河水沙运动将地理学格局与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点带面,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同时,结合思政教育,使学生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分析黄河的基本地理特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原因所在,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寻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
实习路线途经三门峡、洛阳、云台山、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地,实习考察内容包括沿线自然地理空间分异、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及水利工程设施、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成因及治理、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与湿地保护、黄河文明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等。在实习考察中,同学们加深了对黄河自然地理概况的认知,了解了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密切联系,尤其是通过考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及开发治理方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实习路线
黄河中下游:水土流失及地上悬河的形成与治理
本次实习的前半部分,重点考察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与下游的地上悬河问题。在黄河中游,同学们考察了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潼关高程等重要地理结点,了解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危害,认知黄河中游流域的基本特点、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状况、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等。在黄河下游,同学们考察了桃花峪和花园口地理环境与开封地上悬河的险峻,参观了黄河博物馆、黄委会黄河重要河段物理模型,分析黄河下游流域的特殊性、了解下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地上悬河的形成及危害、目前存在的资源环境瓶颈等。
黄河作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均输沙量达到16亿吨,其中92%的泥沙产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造就了黄河“水沙不同源”的特点。水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冲出中游三门峡等山地后,由于地势平坦,比降减小,水流流速减缓,泥沙逐渐淤积,造成下游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危及沿途的城市和乡村。
在潼关,滚滚黄河从北方的黄土高原奔涌而来,河水因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而呈现淡黄色。抵达三门峡后,黄河水愈发浑浊,泥沙含量明显更大。经过小浪底水库、尤其是孟津后,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呈曲流与辫状相结合的特点,河流在南北防护大堤之间频繁改道游动,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悬河。经测算,在开封黑岗口段,黄河水面高出开封市区约7米,而黄河距开封市中心仅12km,足以看出地上悬河问题之严重。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
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黄河、解决下游地上悬河问题中做出了诸多努力,成就斐然。
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通过退耕还林(草)、等高耕作、梯田耕作、淤地坝、鱼鳞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黄河主要产沙区的林草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大大减轻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了黄河含沙量。据统计,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黄河泥沙含量相较往年多年平均值减少了约80%。
二是修建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实习考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在设计初期由于没有考虑输沙排沙问题,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而且潼关以上的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形成“拦门沙”。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土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黄河回水危险直逼西安。小浪底水库建设总结了三门峡水库的教训,设计了排沙洞用以输沙排沙,同时采用“人工扰沙”方式促进河床泥沙启动,有助于水库清淤。自2002年起,黄河中上游多个水库联动、以人造洪峰方式进行“调水调沙”,既缓解了库区泥沙淤积压力,又冲刷了下游河道泥沙,使近年来下游河道下降了3-4米,有效缓解了地上悬河问题。
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
三是修筑黄河大堤与险工。同学们实习考察了黄河大堤、丁字坝以及花园口险工与黑岗口险工。黄河大堤与险工工程能有效防止地上悬河波及沿途的城市和农村,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确保每年汛期的防洪工作顺利进行,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都会进行重要河道模型模拟,检测防洪工程应对洪水的可靠性。
考察模型黄河
在多措并举的治理模式下,近年来,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黄河水患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与湿地保护
本次实习的后半部分,重点考察了山东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与湿地保护。同学们考察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广利港附近海岸大堤、胜利油田、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东营城市空间结构,并邀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委会河口管理局和东营市发改委专家作报告,与实习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由于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导致三角洲的形态与主河道位置频繁变化。自然地理上的黄河三角洲是指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又称近代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整体地势低平,受黄河与渤海作用形成大面积湿地,土壤多为潮土与盐土,盐碱化程度高,植物则以滨海盐生植被为主,如芦苇、盐地碱蓬等。
三角洲芦苇
三角洲盐地碱蓬
目前,黄河三角洲面临的生态问题包括湿地生态退化、土地盐碱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为保护河口湿地,1992年设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将联合区内其他保护地,建成黄河口国家公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为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中科院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提出建设盐碱地生态绿岛的土地改良模式,基于微地形营造异质生境技术,提高盐碱地物质利用效率,提升土地生产力。为解决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试验站也在开展相关试验,采用科学手段限制其过度繁殖,降低生态风险。
考察中科院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开发也是本次实习考察的重要内容。黄河三角洲的主体城市东营以油建市,早期依赖石油工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胜利石油科技馆,展示了大量关于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改革及创新的内容,展现了胜利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胜利精神”。如今,石油工业依然是东营市重要经济支柱,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为东营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实践团考察的山东国瓷材料与东珩国纤两家公司就是致力于开发高新材料的中国公司,他们通过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材料领域的中国名片,为东营市带来全新经济增长动力。此外,东营市依靠三角洲湿地生态、胜利油田红色基因等自然与人文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进一步推动了传统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参观胜利石油科技馆
考察黄河入海口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一路呈“几”字形,跨越九个省区,奔腾五千多公里,最终在山东东营垦利静静地汇入渤海。
思政实践:黄河流域中的文明印记与红色记忆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既是多朝古都的所在地,更是近现代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本次思政实践的重点是了解黄河、认识黄河,考察黄河流域的文明印记与红色记忆,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诞生地,例如黄河中游的半坡文化(6800-5600年前),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6300-4400年前)等。这里也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与郑州)的所在地,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长时期都在黄河流域。在思政实践中,我们所考察的虢国博物馆、函谷关遗址、潼关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等都是黄河流域璀璨辉煌的文明印记。
同时,黄河流域也承载着中国近现代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红色记忆。郑州的二七纪念塔,纪念了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郑州花园口是1938年扒口事件发生地,国民政府“以水代兵”阻止了日军西进,但也造成大量民众伤亡和流离失所,反映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悲惨壮烈。济南的解放阁,纪念了1948年解放战争济南战役的胜利,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开创了解放军大城市攻坚战的先例。为彻底解决黄河水患,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随后国家在黄河沿线建设了多座水利枢纽以及防洪工程,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面对困难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摆脱“中国贫油论”的帽子,胜利人在艰苦环境下不懈努力,建成了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推动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察黄河博物馆
考察郑州二七纪念馆
考察济南解放阁
诸如以上的文明印记与红色记忆,在黄河流域还有很多很多,实践团所考察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显示出这片土地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之深厚。实践团成员在考察后无不为所见所闻感到震撼,也被这些印记中传递出的精神而鼓舞,增强了爱国情怀。
本次实习实践,同学们考察了黄河中下游与河口三角洲的自然地理过程、时空格局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开发与保护,同时也开展了以黄河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习考察内容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自然地理专业知识,同学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同学们将所学专业同中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相结合,明确了未来专业选择与科研方向,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深刻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自己所背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