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师,砥砺前行 —— 记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一班系列午餐会
发布时间:2017-12-05
2017年10月20日至11月9日,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一班先后举行了六次系列午餐会,每一次都邀请了本院名师或杰出院友,为我们介绍人文方向的教学科研及职业发展。每一次午餐会,我们都满载而归,不仅对前景的认识愈发清晰,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了人生的启迪。
对话名师,砥砺前行。这,就是我们的午餐会。
10月20日,我们在燕南食堂户外就餐区举行了第一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宋峰老师和14级参与设计燕南户外就餐区的黄紫东同学。活动主题是燕南户外就餐区的设计。
宋峰老师首先谈了就餐区的设计意义。他强调,就餐区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案例,本质上还是对人居权利的尊重与维护。学生作为学校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公共空间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付诸实践,达到了规划教学的培养目标。回忆起从前在燕南就餐的感受,宋老师诙谐地说自己是被“饲养”,找不到“做人的尊严”。这一番话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思索。
随后黄紫东同学分享了就餐区的设计过程。他们先是在燕南食堂外观察人们的行为,初步了解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诉求;之后是进行实验:他们在这里摆放了一批凳子,模拟就餐区的效果;接着是发放问卷。在这一系列准备活动就绪之后,设计才正式开始。做这些准备是因为设计必须有严谨的逻辑体系,要从需求出发。每个最终的设计结果都不只是我们看起来那么简单,而要经历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一番轻松友好的交谈之后,童昕老师在最后为活动做了总结,对未来的班级建设提出了期望。她指出,一个城市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但它背后的故事远非一个点能概括的。作为规划者,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面向行动,做出改变,要担负起改造人居环境,使之更加符合需求的责任。规划设计如此,班级建设更是如此。崇尚自由不等于忽视集体,只有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班级才能真正充满凝聚力。
10月24日,我们在燕南户外就餐区举行了第二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到了曹广忠老师、冯健老师以及牛津大学地理系的Carlo博士。继上一次空间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主题过后,本次午餐会的主题被选定为同学们关心的人文地理方向以及学院本科毕业生去向的问题。
经验丰富的曹广忠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经济地理方向。他指出,地理学的魅力就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正因如此地理学才能与其他各学科产生紧密联系,在交叉融合之中为人类社会服务。关于毕业去向的问题,曹老师指出我们的去向是多元的,许多同学仍会选择地理领域深造,但也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转专业或者就业。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得益于我们的良好学科素养、较宽的知识面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我们的毕业生总能在各个领域之中取得优异成绩。
接下来Carlo博士介绍了他在北京市做调查的经历。在过去的若干年间,通过对于北京市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和“垃圾村”的走访,他意识到了世界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环境问题,也对于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听完他的发言,我们有感于他宽广的视角和情怀,也对于地理学的国际性有了具体的认识。
最后冯健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地理学包容性的认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讲老师,他着重强调了地理学之中的文化因子,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地理学和我国传统书画的融合,借此指出在地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冯老师的发言为我们开拓了新鲜独特的角度来认识地理学,也唤醒了同学们对于地理学的探索热情。
10月26日,我们在户外就餐区举行了第三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到了朱晟君老师和刘涛老师。据童昕老师介绍,两位老师当年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成绩上遥遥领先,而且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本次午餐会的主题就定为人文方向的学习和出国深造。
与前几次午餐会相比,本次活动的氛围更加轻松自由。两位老师以学长的身份与同学们展开了平等对话,不仅分享了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而且认真倾听了同学们对当下和将来学习生活的疑惑,并一一做了解答。例如,谈到学业负担时,有同学表示,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与其他活动难以平衡。针对这一问题,两位老师指出,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想专注学术,就要在学习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而如果有学术以外的追求(例如将来从政),也同样要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什么事情都想做好,不做取舍,反而会一事无成。这一番话让同学们想起了不久前在海淀公园举行的班级活动,当时童老师也强调,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
在轻松友好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解了许多从前不知道的事情,也解决了许多心头的疑惑。大家在茅塞顿开的同时,也不禁对两位老师肃然起敬。
11月3日,我们在就餐区举行了第四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到了城规方向的楚建群老师和戴林琳老师,以及2016级城规班的同学们。活动的主题就是介绍城市与区域规划(工科)方向的学习与科研。
我们知道,城环学院隶属于理学部,在五个专业中唯有城乡规划是工科专业,也只有城乡规划是五年制,这一专业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楚老师与戴老师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解释了其中的“奥妙”。作为工科专业,城规更加注重对实践应用的培养。五年的时间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谈到城规的画图课,很多人会认为负担很重而枯燥无味,但是老师指出,其实画图没有那么可怕。学习画图不仅能让应用能力提升一个台阶,而且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重塑的过程。即便抛开专业内容,画图本身也是一项值得掌握的技能。戴老师在讲解时还不忘补充“会画画的男生追小姑娘容易一些”。同学们在欢笑之余也对画图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本次午餐会,我们看到了看似枯燥的城乡规划专业中的有趣之处,也从城规五年制的教学理念中认识到了踏实的重要性。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五、高屋建瓴,开拓创新
11月7日,我们在逸夫二楼3301会议室举行了第五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到了丁晓强、刘瑜、许立言三位老师,主题为地理学的信息化与应用。
丁晓强老师是我院93级院友,毕业后从事IT行业的工作至今成绩卓著。回想起他本科四年的地理学习历程,丁老师认为尽管没有从事“老本行”,但地理学为他提供的整体化视角,使他能在分析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对终身发展都有益处。老师们特别提到了当今地理学的重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他们认为,得益于数学和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如今日趋完善的GIS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民生等各个方面强有力的工具,借此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最后,老师们针对同学们的疑问,阐释了应用与学术的关系,他们认为,应用和学术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做学术应当有应用视角,做应用也应当有学术精神,最后丁老师以学术研究的四大目的(展现人类智慧、满足人类好奇心、解决重大问题、引领思想发展)为本次午餐会作结。通过与几位老师的交流,同学们对于地理学在社会之中的地位和应用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引发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2017年11月9日,我们在逸夫二楼3301会议室举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午餐会,本次午餐会邀请到了韩茂莉老师,主题为历史地理方向。
韩茂莉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她的研究成果独树一帜,所开的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也广受同学们称赞。她首先与我们分享了她对于历史地理这一分支学科的看法,认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于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查阅资料、提取信息和建立逻辑又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在日趋浮躁的当今社会能够专注于历史地理研究而又对此产生兴趣的同学少之又少,但历史地理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时空维度的参考,对于社会进程和国家决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韩老师希望我们能多多读书拓展知识,广泛吸纳古人的所见所思而形成完整全面的世界观。同时,韩老师还鼓励我们拥有远大志向和社会责任,摆脱世俗功利的影响,应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而身处北大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社会精英的使命,身处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我们更应该时时心系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因深谙变迁之中的是非因果,我们更应摒弃自私自利,抛开那些花架子,转而为他人、为世界着想,也为我们的未来着想。
通过这次交流,我们对于历史地理这一分支学科有了新的了解,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幸认识了韩老师这样一位儒雅而又可敬的学者。几十年以来,坚守着这一冷门而极需投入的学科,韩老师徜徉于历史的变迁之间,历经了沧桑,满腹诗书使她谦逊,使她深厚渊博,言语之间,字字珠玑,但又饱含力量。韩老师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历经岁月而赤子热忱不变,大到编纂史料,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思考,为国家建言,小到作为老师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甚至随手关闭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我们韩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是作为一位公民最可贵的觉悟。虽然相处短暂,但韩老师的言行必将如春风化雨,使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时时警醒。
午餐会,是知识的盛宴,更是精神的盛宴。
学术之火,代代相传。传承,正是城环人的担当。
对话名师,砥砺前行,创新,正是城环人的魄力!